您现在的位置是:泰瑞和網 > 自然生态
中营在酸性条件下Se4+与2
泰瑞和網2025-07-20 20:19:19【自然生态】1人已围观
简介2.3荧光分光光度法试样经混合酸消化,使硒化合物转化为无机硒Se4+,在酸性条件下Se4+与2,3-二氨基萘,反应生成4,5-苯并苤硒脑,然后用环己烷萃取后上机测定。4,5-苯并苤硒脑在波长为376n
2.3荧光分光光度法
试样经混合酸消化,奶粉使硒化合物转化为无机硒Se4+,中营在酸性条件下Se4+与2,养元研究3-二氨基萘,素检反应生成4,测方5-苯并苤硒脑,进展然后用环己烷萃取后上机测定。奶粉4,中营5-苯并苤硒脑在波长为376nm的养元研究激发光作用下,发射波长为520nm的素检荧光,测定其荧光强度,测方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进展该方法的奶粉检出限为0.01mg/kg,定量限位0.03mg/kg,中营该方法前处理操作比较繁琐,养元研究费时长,而奶粉中的硒干扰较少,目前实验室较少采用该方法检测奶粉中的硒。
3奶粉中磷元素的检测方法
磷为非金属元素,如果婴幼儿缺乏磷元素,会引起骨骼和牙齿的发育不正常、骨质的疏松等,目前,奶粉中磷的检测方法最常用的是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尚未形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3.1分光光度法
目前磷元素的检测方法研究中,用分光光度法较多,其中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钒钼黄分光光度法已经成为食品安全标准的检测方法,其原理和方法检出限介绍如下。
3.1.1钼蓝分光光度法
试样经消解,磷在酸性条件下与钼酸铵结合生成磷钼酸铵,此化合物被对苯二酚、亚硫酸钠或氯化亚锡、硫酸肼还原成蓝色化合物钼蓝。钼蓝在660nm处的吸光度与磷的的浓度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检出限为20mg/100g。
3.1.2钒钼黄分光光度法
试样经消解,磷在酸性条件下与钒钼酸铵生成黄色络合物钒钼黄。钒钼黄的吸光度值与磷的浓度成正比。于440nm测定试样溶液中钒钼黄的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检出限为20mg/100g。
3.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目前GB5009.26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29]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磷,其原理为样品消解后,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以元素的特征谱线波长定性;待测元素谱线信号强度与元素浓度成正比进行定量分析。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进行定量分析,检出限为20mg/kg。经过业内学者的研究目前电感耦合等离子测定磷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3.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奶粉中的磷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尚未形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前该方,在测定过程中主要存在基体干扰和质谱型干扰,主要通过碰撞池技术消除质谱型干扰,内标锗消除基体干扰,并且由于仪器抗干扰能力的增强,加之奶粉中磷的含量较高,虽然检出限偏高,但不影响奶粉中磷含量的准确定量,相信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该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奶粉中总碘的检测方法
奶粉中总碘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4.1气相色谱法
GB5009.2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碘的测定》,第三法利用带电子捕获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婴幼儿食品和乳制品中的碘,其原理是试样中的碘在硫酸条件下与丁酮反应生成丁酮与碘的衍生物,经气相色谱分离,利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检出限为0.02mg/kg。气相色谱法前处理比较繁琐,高海燕等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减少试剂的使用量,提高精密度和准确度。鄂颖等研究气相色谱法测定乳及乳制品中碘的影响因素,认为丁酮、硫酸及衍生时间和正己烷的纯度对结果影响较大。
4.2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分析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其原理是利用碘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显色剂络合,在特定波长下,光强度与络合物浓度成正比,从而测得碘的浓度,但是,由于易受干扰离子的影响,显色反应稳定性低。分光光度法中较为经典的方法为GB5009.2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碘的测定》第二法,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其原理是采用碱灰化处理试样,使用碘催化砷铈反应,反应速度与碘含量成定量关系。
反应体系中,Ce4+为黄色,Ce3+为无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剩余Ce4+的吸光度,碘含量与吸光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计算试样中碘的含量,检出限为3μg/kg。余慧珍等对此方法进行探讨,建议不同样品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并将催化反应和显色反应过程进行了改进,在优化实验最佳条件的基础上,检出限可达5μg/L。虽然该方法所用仪器相对简单,但是由于硫酸铈铵属于剧毒危险品,使其应用受到严格控制,并且对前处理要求比较严格,使其适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4.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奶粉中的碘按照前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
4.3.1提取法
主要有(1)氢氧化钾提取法,使用氢氧化钾在105℃消解反应,使碘充分溶解在5%氢氧化钾介质中,加入稳定剂,定容至一定体积,以镨做内标上机检测,检出限为1.5μg/kg;(2)四甲基氢氧化胺提取法,称取适量样品,加入一定浓度四甲基氢氧化胺溶液,超声提取或者加热提取一段时间后定容至一定体积,以碲做内标上机检测,乳制品中碘含量检出限为0.09μg/L;(3)超声水提法,采用水直接溶解配方乳粉中碘元素并用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检出限为0.43μg/L。
4.3.2酸消解法
该方法采用单环聚焦微波消解系统
,或者采用PFA高纯度高压消解罐,以防止碘离子在高温高压强酸消解体系中的损失,前处理采用硝酸微波消解样品,氨水转化碱性条件,建立ICP-MS检测乳制品中总碘的方法,内标法定量,检出限为0.02μg/kg,该方法前处理时间短,溶液透明无需过滤,直接上机检测,灵敏度高,干扰少,具有较大应用空间。
5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营养元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当前较为快捷的直接检测方法为X衍射荧光光谱发,但是该方法目前只能进行半定量方法,准确定量需要有较多的不同基质的有标准方法定值的奶粉标准样品进行基体校正,从而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使得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已形成国家标准的方法中,方便快捷的主要为ICP-AES和ICP-MS法。
其中ICP-AES法适用于钾、钙、钠、镁、铁、锌、铜、锰、磷的测定。ICP-MS适用于钾、钙、钠、镁、铁、锌、铜、锰、硒、碘,其中食品中碘的测定国家安全标准已经公示,并适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目前仅有ICP-MS测定食品中的磷尚未形成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主要是由于磷的干扰较大,灵敏度低等原因,但是鉴于已有关于磷的ICP-MS研究,而奶粉中磷的含量较高,因此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并且ICP-MS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方法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研究热点。微波消解因具有消解彻底、反应速度快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目前仅有碘的微波消解方法未成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碘的测定前处理方法。相信通过业内学者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加上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奶粉中多元素同时快速测定方法被发现。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强酸,钙,质谱
很赞哦!(7518)
下一篇: 西安周边躲寒好往背保举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6月20日华东地区纯碱行情动态,市场研究
- 方圆公司入选“2010中国轻工业玻璃包装行业十强企业”,图片新闻
- 千里驰援河南郑州 重庆特检在行动
- 2011全部先进玻璃熔制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行业资讯
- 养生八段锦八个经典动作图解,一学就会!【健康】风尚中国网
- 一种鳀鱼提取物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研究(一)
- 高度度单片防火玻璃的优异性能具体表现,玻璃技术
- 水晶渐成高等游客新宠,行业资讯
- 江西:不得再生产销售“配制酱油”“配制食醋”产品
- 康宁在宝岛成立亚洲玻璃技术中心,企业新闻
- 湖北发布《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清单》
- 晒出烦心事 提升获得感 江苏省邳州市消费投诉公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 全球玻璃包装制造商O
- 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秋冬时尚主题
- 广东发布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公告
- 玻璃饰品让家更清爽,行业资讯
- 抗性糊精制备方法、功能特性及在食品中应用研究(二)
- 前5个月山东平板玻璃出口额增42%,行业资讯
- 沙河玻璃工业园年底前将建成4条玻璃生产线,行业资讯
- 2007亚洲玻璃科技展成功在握,行业资讯
- 探索不对称美感:POST ARCHIVE FACTION发新
- 上海北外滩“水滴”吊装玻璃幕墙,行业资讯
- 俄玻璃产品供不应求 优质热处理玻璃需求非常大,行业资讯
- 离子发生器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作用研究
- 玻璃市场早报,期货知识
- 微生物在有机固废堆肥中的作用与应用(五)
-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二)
- 上海《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增加新建建筑光伏安装面积要求和BIPV技术要求,行业标准
- 精品水晶玻璃 晋升时尚摆件,行业资讯
- 北京石景山紧急彻査汉堡王 未发现问题
- 山东公布4起食品药品安全违法典型案例
- ELANDKIDS秋日氛围感穿搭 焕发经典韵味
- 手工玻璃灯饰正当流行时,行业资讯
- 建筑领域节能政策出台 门窗和幕墙进入节能时代,行业资讯
-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微晶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行业资讯
- 澳大利亚终止对涉华透明夹层玻璃双反调查,国际动态
- 种养加销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中各主体合作演化博弈研究(二)
- 俄罗斯玻璃产品供不应求,行业资讯
- 二次收购失败!亚玛顿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行业资讯
- 秸秆类生物质资源化技术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四)